新华社北京2月11日电(记者肖思思、鲍晓菁)火热的微信朋友圈中,你或许见过、记住了一篇疯转的文章,名为《可怕的心脏支架》:
“这种在中国广泛使用的手术在国外七、八十年代就淘汰了,中国人拿过来还叫高科技,这种手术在国外就是500-800美元。”“做完了这个手术后,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在身体里埋藏了一颗定时炸弹,而且突然发作起来3分钟内就会死亡,比心肌梗塞的12分钟死亡还快。”“做了这手术终生吃的药就是阿司匹林,你不死在心脏病上就得死在这药上”……
当冠心病发病率提升,人们对心脏支架的关注远不止于“滥用”和“暴利”的疑问。记者梳理了一些百姓关注的焦点问题,对多位专家进行了采访。
据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主任钟志敏介绍,当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是心脏搭桥手术或心脏支架手术。手术治疗(搭桥术)是指从患者自身别的部位取一段血管,然后将其分别接在狭窄或堵塞的冠状动脉两端,使血流可以绕道而行,从而使缺血心肌得到供氧,缓解心肌缺血症状。介入治疗(支架术)是一种心脏导管技术,是通过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手腕上的桡动脉,经过血管穿刺把支架或其他器械放入冠状动脉里面,达到解除冠状动脉狭窄的目的。
钟志敏等专家觉得,说这种技术在国外已经被淘汰,完全是误解。心脏支架救了很多急性期的患者。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,时间就是生命,开通血管越早,治疗效果越好。置入支架开通血管是最有效的方法。这个技术是治疗冠心病的常见方法之一,技术在国内外已经很成熟。
据安徽省立医院心内科主任严激介绍,心脏支架的技术也在日益进步,第一代是球囊型支架,就是体外局部麻醉,然后用导管将支架放入血管中已发生狭窄的部位。但是后来临床发现,大约有近一半的患者在术后三个月到半年间,手术部位发生再次堵塞。到了上世纪90年代,又发明了一种新型支架,术后发生再次堵塞的比例下降了15%—30%。而目前国内临床上最常使用的是第三代支架,即药物支架,支架上附有防止手术部位内皮过度增生、钙化的药物,目前临床上手术部位发生再次堵塞的几率仅有5%—8%。
“现在第四代支架是可降解的生物支架,当然价格也更贵。总而言之,这项技术在慢慢的提升,临床副作用越来越小、术后效果慢慢的变好,是国内外充分肯定的成熟技术。帖子里装上支架就会发生再次堵塞的说法绝对是危言耸听。”他说。
严激认为,关于终身服药,也是一个误读。临床上治疗冠心病主要有药物、支架和心脏搭桥三种。当然不管采取支架和搭桥,药物都是同时使用的。冠心病患者当然要终身服药,调解血液粘稠度,常用的有阿司匹林等五种药物,有的是钙通道阻滞剂、有的是溶血栓药物,有的是调整血脂。而阿司匹林的作用主要是用来抗血小板。即使是不做支架,也得长期服用;做了搭桥的也要吃。说阿司匹林致癌是根本就没有丝毫医学常识的人闹笑话。
“适应症说了算。”钟志敏说。据悉,全世界每年约增加170万“支架人”。但支架并非适合所有冠心病患者。一般而言,对于左主干病变、三支病变、多发、多处、弥漫病变或者主要血管分叉处的病变,建议患者最好采用外科“搭桥”手术。因为这些病变如果一味地强求置入支架,一种原因是手术中有可能会出现问题,病人容易出现生命危险;另一方面是很多弥漫性冠脉病变,若要完全处理问题,绝非2-3个支架就能处理问题,近期出现再狭窄几率大。因此,患者不能单纯从“喜好”来选择治疗方法,必须严格遵从手术适应症。否则不但得不到较好的治疗,还要承担高昂的费用。
专家梳理了两种治疗方法的适应症和利弊:心脏搭桥手术适用于左主干病变、三支病变、伴有心功能不全、伴有糖尿病、冠心病心肌梗死后并发症等患者;心脏支架手术适用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后,确定狭窄部位堵塞度,超过75%常发生心肌梗死、年龄在30-65岁的患者;
心脏搭桥的优点是能解决严重冠状动脉病变,远期效果好,而缺点在于手术时间长、创口大,采用体外循环器对其他器脏产生一定的影响;支架手术优点是手术时间短,微创,能重复放置,而缺点在于也许会出现血管再狭窄,要重新干预的几率比较高。
钟志敏说,手术主要起到缓解症状、稳定病情的作用,要想达到良好的效果,术后的护理不可忽视。除了坚持服药之外,术后多休息,能适当运动如散步,但不能剧烈运动;科学安排饮食,保证摄入适量果蔬和低脂、高蛋白食物;少量饮酒,最好不饮酒,必需社交者每天不能多于50毫升,严禁吸烟;术后还要定期复查体检,以方便医生进行及时的治疗。
严激介绍,现在很多人生活不规律,大鱼大肉、烟酒无节制,就轻易造成血脂高,血液粘稠度下降,有时就会发生心血管堵塞,导致心肌梗死。心脏支架确实不是一劳永逸的冠心病治疗方法。因为冠心病病人的冠状动脉已然浮现了病变,因此做支架只能排除其目前导致心肌梗死最危险部位的风险,但是如果他的心血管依然在继续恶化,继续出现另外的地方病变,还要继续放支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