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鲁网·闪电新闻8月16日讯潍坊昌邑,近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,被誉为“丝绸之乡”。从周朝时起“养蚕织帛,捻线就织”,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生产历史。1915年版《辞海》中称,“茧绸,山东织成的最出名,上品出自昌邑”。1923年《中国年鉴》记载,“中国茧绸业以山东第一,山东地以昌邑为第一”。
从“传统产业”到“链上生花”,从“丝绸之乡”到“文创生金”,从“华侨之乡”到“再走丝路”,历经嬗变,如今的昌邑作为江北最大的床品面料等产品生产基地、国内最大的绒面超纤生产基地,依旧在丝绸之路上扮演着重要角色。
走进山东凯泰超细纤维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,偌大的厂房内仅有几名工人;生产线上,一台台机器整齐划一,传送不停运作,尼龙颗粒依次经过道道工序——纺织、针刺、湿发、染色、磨毛、定型……最终变成了一匹匹的超纤革,随后被打包送往世界各地。
“超细纤维材料,俗称超纤,这种原料纤维非常细,粗度只有头发丝的1/15,用这种布匹生产的产品透气性好,实用性高,从运动鞋到风衣、沙发再到新能源汽车内饰不能离开它。”在展厅内,公司CEO张树欣向记者展示产品。目前凯泰的超纤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%,在全球市场也占到了4成以上。
谈及企业快速扩张的奥秘,张树欣给出了两点答案。“一个是面向市场、紧跟需求,另外一个则是深耕细致划分领域,用好昌邑市本地的产业集群优势与高素质技能人才。”
规模化的产业集群充分的发挥产业链“洼地效应”,为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能。昌邑正加快构建1000亿级高端化工、500亿级装备制造、500亿级食品加工、200亿级纺织印染“1552”先进制造业集群,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。昌邑市现有纺织相关企业近700家、全部从业人员1.6万人,2023年实现产值138.65亿元。形成了纺纱、织造、印染、后整理、丝绸、服装、家纺、纺织机械等门类完整的全产业链,覆盖了丝绸、化纤、涤棉、纯棉、装饰布、色织布等六大类245多个品种,产能达到纺纱150万锭、织造38亿米、印染29亿米、绒面超纤近4000万米的规模,是江北最大的装饰布生产基地和棉纺织品交易市场,绒面超纤市场占有率达到全国的90%以上。
以位于柳疃镇的华宝纺织为例,作为全山东省唯一一个拥有全产业链的纺织印染企业,企业年纺丝量可达22万吨,布匹产能超过7亿米。“构建全产业链的优点是成本的控制与可靠稳定的供应体系,仅原材料的包装运输费用每吨就可节约400元左右。现在我们的客户遍布全球,产品出口到几十个海外国家。”华宝纺丝厂厂长秦海磊介绍。
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,利润薄、资金积累少、数字化基础薄弱,企业面对投资改造顾虑较多。怎么来实现转型?
“按照‘试成一批样本、带动一片企业’的想法,帮企业有步骤、有重点地渐进转型,实施各环节智能化改造。”昌邑市工信局信息化推进科科长梁振宇说。
当地出台《昌邑市纺织行业“N+X”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推进方案(2023-2025)》,编制完成77个场景清单,建立起多支精准服务纺织服装细致划分领域的专业队伍,充分满足企业的改造升级需求。目前该市在纺织行业,拥有山东省数字化的经济“晨星工厂”3家,山东省轻工纺织企业推进数字化助力“三品”行动典型案例1处,潍坊市级以上“企业上云”标杆企业3家,潍坊市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1处,潍坊市数字化的经济“晨星工厂”5家、潍坊市数转智改百家标杆工业公司4家。
从“纺纱织线”到“专精特新”,背后折射的是产业蝶变。据了解,昌邑市纺织行业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20%以上,研发人员数量突破600人,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为7.3%,2023年研发投入达到1.08亿元,发明专利128项,荣获“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市”“中国印染名城”“纺织集群示范地区”等诸多“硬核”称号。
五倍子、大青叶、薯莨、紫苏……一种种耳熟能详的中草药不是用来入药,而是经过研磨加工,变成了天然无害的植物染料。在山东华晨彩装科技有限公司的文创工坊内,记者看到了一系列由植物染料染成的纺织产品。
“‘青云染’是我们以植物染色技术打造的生态品牌,特点是0甲醛、纯天然,对人体没有一点损害。在这样的领域企业具有50余项专利,在山东省内属于唯一一家。”公司销售经理刘元凯向记者介绍。
从丝巾到汉服,再到茶席与家纺,“青云染”系列新产品氤氲着民间传统文化气息。“昌邑是丝绸之乡,有深厚的丝绸文化渊源,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好这张名片,做好丝绸文化品牌。以手绘丝绸为例,我们请的手绘师以蜡染工艺在丝绸上绘画,多以梅兰竹菊等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元素为主题,极大的提升了产品的文化属性,目前我们的文创产品年产值突破了2000万元,”刘元凯说。
丝绸与文化相辅相成、双向奔赴。循着“丝绸之旅”,记者来到柳疃丝绸博物馆,与一件件千年前的丝绸产品跨越古今对话,领略昌邑丝绸的前世今生与“近代海丝源头”的昔日盛况,感受历史背景和文化带来的厚重。博物馆内拥有近3万件馆藏品,它们就像一座历史的丰碑,细说着柳疃镇丝绸的发展历史。
除了实物数量多外,博物馆内还有丝绸工艺活态展示。手工人每天坚持以传统工艺编织丝绸2至3米,人们在这里能够正常的看到从原丝到丝绸生产的全过程,这在国内是极少见的。“早一点的时候,我们这一带家家户户都织机,咱生产的丝绸都通过海运到了南洋、西欧。传承是我的责任,也是我的使命,我要丝毫没有保留地传下去,尤其咱昌邑是丝绸之乡,更不能失传这个老的传统。”柳疃手工丝绸传承人刘元勋说。
由丝绸博物馆一路向北,来到了“丝路绸语”文化创意园。各种题材的墙绘作品五彩斑斓、个性鲜明。时代杂货铺里的冰糕箱、梳妆镜、手电筒,“飞驰”而过的绿皮火车,让年轻人更真切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发展变迁。园区依托昌邑华信丝绸有限公司的老厂房、旧设备做高标准改造提升,融入现代元素建设而成的集文化创意、产业孵化、休闲娱乐三大板块为一体的综合型文化创意示范园区,是一处珍贵的近代丝绸工业遗产。
“工业锈带”变成了“青年秀场”。“文化创意园入选了第一批山东省工业遗产名单,被评为山东省城市更新示范项目。通过展示丝绸工艺和织绸人家的历史变迁,讲述柳疃丝绸的前世今生,让游客既能欣赏到现代艺术的独特魅力,又可以感觉到奋斗不止的丝绸精神。”文化创意园负责人安迎朝说。
产业的蝶变升级的同时反哺了丝绸文化,实现了文化与产业的“双向奔赴”。“我们深度挖掘本地丝绸文化,打造丝路绸语文化创意园、柳疃丝绸文化博物馆等一系列设施,举办丝绸文化节、桑葚采摘节等文化节会,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,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。”昌邑市文旅局局长史志强说,“在此基础上,还推出《天之涯 海之角》《大绸商》等文学作品,编纂《昌邑丝绸志》,让千年‘丝绸之乡’焕发新生机。”
作为“近代海上丝绸之路”的起点之一,昌邑丝绸走出国门已有上百年历史。自清朝咸丰年间起,昌邑绸商下南洋、走西洋,叫响了品牌的同时众多海外侨商还为当地赢得了“华侨之乡”的美誉。时间来到二十一世纪,昌邑的纺织品“重走丝路”,方式也由人背丝绸变成了海运、空运,甚至在海外建设厂房。
位于龙池镇的华腾集团就是昌邑纺织产业布局海外的典型案例之一。2010年起,华腾集团正式进军非洲国际贸易,成立了乌干达阳光国际物流公司,为布局海外奠定了基础。接下来的十余年间,企业成立印染公司,拥有当地员工1600余人,配置喷水织布机460余台,缝纫机300余台,印染线千万米。
“现在公司作为华腾集团的海外公司,在非洲已发展为集印染织造、污水处理、化工产业、国际物流、国际贸易于一体化的现代化集团公司,深入融入乌干达、尼日利亚、坦桑尼亚、科特迪瓦等国市场,影响力与日俱增。”华腾集团董事长孙连忠介绍,“不仅如此,我们还与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共建了东非(乌干达)国际学院,开展境外办学、技能人员培训、留学生招收、师资培训等项目,为当地的繁荣发展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。”
据统计,去年昌邑纺织服装产品进出口额达42.7亿元,同比增长17.3%。其中,纺织服装对非进出口29.5亿元,占纺织服装产品进出口总额的69%。132家纺织服装产品进出口企业中,年进出口额超过1亿元的达8家。
“今年上半年昌邑进出口总额完成58.6亿元,同比增长5%。我们将持续拓展海外市场,对昌邑30强外贸企业做好点对点调研指导,组织好企业参加广交会及“千企百展”境内外展会,助力企业拓市场、抓订单、扩份额,让昌邑品牌在更多的地方落地生根,茁壮成长。”昌邑市商务局副局长陈铭对产品未来的出海前景信心满满。
丝绸“出海”的同时还要“上云”。在饮马镇的润华云仓直播基地内,记者见到了让人惊叹的一幕——前端专业团队进行直播间售卖,运营天猫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店铺;后端生产线上纺出来的产品立马送上云仓的传送带,通过发货平台做分配后即刻通过物流发送给卖家。
据负责人温雪健介绍,云仓直播基地集生产、加工、直播、销售、物流于一体,整个生产销售实现了100%电商化,今年上半年销售量额突破3000万元。“从2017年起我们就尝试开拓线上业务,后来经过多方面的考察学习,企业投资了200余万元建设了‘云仓’与运输线,产出的纺织品由系统统一调配分检,整一个流程节省了70%左右的人员。”
“优势在于省去了线下跑销售这一个环节,节约了大量的精力与成本。”温雪健感慨,“因为我们云仓出货量巨大,在物流方面的单价会相比来说较低,附近的企业也会与我们合作通过云仓出货,实现了互利共赢、区域共富。”
润华云仓直播基地只是昌邑市纺织产业驶入线上“蓝海”的一个缩影。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昌邑实现网络零售额10.2亿元,增幅19.8%。
古今交汇,熠熠生辉。在昌邑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,向海而兴、向海图强的新世纪海上丝路新篇章还在续写。